![]() |
![]() |
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日本男子用烤红薯骗男孩露下体 自称犯案100次2019-12-15 05:20:22
原标题:荣获五四奖章的副处如今已是副部级大员 从1997年起,每到五四,中国14至40周岁的青年都会迎来一项最高荣誉——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五四青年奖章。 入围者优中选优,能从上亿人中涌现出来的几十位代表人物,必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发现,有几位近年走上高级领导岗位的官员和将领,青年时代也是这样的风云人物。 贺福初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贺福初是2002年的获奖者,当年,他刚满40岁,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并成为中国领导大型国际研究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第一人。而在一年前(200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到40岁成为院士,全国全军瞩目。 与贺福初同一批获奖的还有袁家军和李金城。 袁家军 袁家军是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获奖时,他任航天五院常务副院长、神舟飞船总指挥。2002年3月,“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震惊世界。 李金城 李金城是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获奖时,他是青藏铁路项目的总工程师。为攻克高原修建铁路的技术难关,他带队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泥泞的沼泽地里,背负几十斤重的设备,连续两天一夜徒步行走,测量线路。由于长期劳累,他晕倒在泥沼中。 相里斌 上个月,49岁的相里斌出任中科院副院长,他是2007年的获奖者,曾担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对科学事业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常为了工作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没有节假日,晚上加班到深夜。很多人关心地劝他多休息,工作不要太劳累,他总是说,科技创新是动力也是压力,更是国家赋予科研人员的历史使命。 能在不到40岁成为国家尖端项目负责人的毕竟是少数,事实上,大多数的获奖者来自基层一线。 王立科 现任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获奖时35岁,当时他还是辽宁省的一名基层公安局长、副县级干部。1996年,轰轰烈烈的严打斗争在全国展开,王立科负责抓捕逃犯、收缴黑枪、打击盗抢机动车辆的工作。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两下广东,三上黑龙江,亲自部署抓获了省、市在册的全部逃犯,无一漏网,还收缴各种私藏枪支、管制刀具等2000多支,名列锦州全市之首。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梳理发现,现任部级干部中,曾获五四青年奖章的还有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炯,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陈飞等人。在外界看来,他们进步很快,很年轻就走上了高级领导岗位。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天天坐机关、喝喝茶、看看报纸,而是常年扎根在生产一线、研究一线,在车间里、实验室里、在深山沙漠里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成长,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是当前干部选任思路的如实体现: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用起来。 贵州茅台原副总谭定华被调查疑涉官商勾结,上交所对74起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调查:涉及63股 NASA下周二将发送3D打印工厂至太空,叛将回归?德媒曝多特欲2000万欧购回德国梅西
原标题:何江背后是日渐突出的中国“海外力量” 哈佛大学第365次毕业典礼演讲首次迎来了一位中国学生代表,他就是何江。 何江是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的一户农民家中,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哈佛大学曾培育出8位美国总统、上百位诺贝尔奖得主。何江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梦”实现路径,尽管在几年前,他还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中挣扎。 何江对“深读”(微信ID:shenduzhongguo)说,未来自己将用4年时间在麻省理工读博士后。如果到时候科研达到一定水平,会考虑回国工作。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吴俊东接受“深读”(微信ID:shenduzhongguo)采访时称,哈佛中国学生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样,只会读书不会交际。在海外,中国留学生的话语权比重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明显。 对话何江 深读:站上哈佛毕业演讲舞台紧张吗? 何江:因为演讲当天有彩排,所以前一晚只睡了4个多小时,早上5点多就起了。其实上台前也特别紧张,开场两句陈述后,看到台下有人在笑、有人点头就觉得没事了。准备了这么久,还好没出错。前一晚妈妈还给我打电话,让我不要紧张。其实家人比我还紧张。 深读:你是怎么被选中做毕业典礼演讲的? 何江:这次申请毕业典礼演讲,历经3轮选拔才正式入选。第一轮申请的时候,首先要提交相关科研成果和演讲稿件。我到哈佛后,很快进入科大师姐、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庄小威教授的实验室,从事高分辨显微镜研究流感如何侵入人体等工作,并做出一些成绩。 进入到二轮评选后,研究生竞争者只剩下10人左右,当时有10位不同专业的教授坐在下面听我演讲,他们进行讨论。这个通过后,我进入了第三轮评选,并成为最后4名研究生竞选者中的胜出者。 深读:怎么确定“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个主题的? 何江:选择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衡也是因为和同学聊天时的玩笑话,我们当时开玩笑想搞科研究竟是为了什么,怎么让更多的人受惠。我从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得到灵感,就想讲一下科技知识怎么给大家带来好处。 哈佛是一个培养带头人的地方。毕业典礼其实更多是让学生思考毕业之后使命在哪儿的一种仪式性的存在,也会思考哈佛这些年的教育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我讲科技知识不均衡,肯定是我基于理科生的一些思考。去讲这么宏大一个话题,不可能空洞地谈,必须有一些自己的切身经历在里面,很多农村生活的回忆给了我灵感。 深读:农村背景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何江:因为从农村出来,你可用的资源可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靠自己的努力要多很多,但是我不认为这能完全限制一个人。 一个人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点,当你真正清楚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很多事便会变得信心满满或者说有备而来。抓住机会认清自己,下一步就会顺利很多。 深读:从你在哈佛的经历来看,东西方教育有何差别? 何江:东西方差别在课堂上比较容易体现。中国的课堂,老师更多的是一个权威的存在,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比较多。美国这边就是鼓励大家参与非常多,鼓励你去尝试,老师也不批评一些幼稚想法。这种差别其实从一开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深读: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或瓶颈是什么? 何江:从乡下到县城读高中,蹩脚的“农村英语”曾经让我不自信,我就买英文版小说硬啃;到了哈佛,校园满是“牛人”,整个头一年都不自信,但第二年,我就报名当本科生辅导员,最后一年,搬入本科生宿舍,与一群本科生同吃同住。 这期间,我做过许多被称作“破冰”的尝试。比如,一桌西方学生正吃饭热聊,英语还不那么“顺溜儿”我也坐过去加入谈话。受挫是经常的,但硬着头皮不断尝试,渐渐的,结交了不少朋友,英文也越来越好。 深读: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建议你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你怎么想?何江:他的意思是我的经历走过了很多不同的阶层,有农村的、城镇的、城市的,再到国际的,浓缩了中国发展的脚步。 深读: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何江: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后,将学习四年。相比哈佛,我在麻省理工的工作已经更加偏向实际应用了。比如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体外培养肝脏,然后用它模拟疾病,做一些癌症的早期检测。我希望能做一些转化,所以研究方向上转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科学上面,希望能更多的造福人类。 深读: 将来会回国工作吗? 何江:其实从200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回国,但是这种回去很多时候还得看你的研究水平,如果你研究不顺利的话,你可能还回不去。如果到时候我的生物研究到了一定水平,然后国内还有合适机会,肯定会考虑回国。 吴俊东,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之前,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他曾在网上发起“99块和我一起念哈佛!”众筹,引起广泛关注。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在哈佛的见闻和学习,来换取陌生人的资金支持。 深读:能讲讲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吗? 吴俊东:中国学生在哈佛的状态我确实没办法代表别人,只能说自己的一些观察。整体目前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表现也越来越好,中国同学之间也挺团结。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一些出色人群中,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哈佛中国学生确实也不是之前大家印象中那样,只会读书成绩很好,最近很多新生做介绍,绝大多数人都有很有意思的经历,比如支教或者有意思的旅行等。 之前听说过很多关于中国学生的传闻,比如说中国学生在学校不太说话、或者并不是特别积极、只会学习不会交际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就我所见,这种事情并不是很多,很多中国学生做了很有意思的事,整体都在慢慢的改善。 深读:你和何江是怎么认识的? 吴俊东:我们共同参加一个“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活动。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师兄很朴实,因为时间关系简单聊了几句。 之后我受国内一个教育媒体委托前去采访何江,才和师兄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 他人非常随和、率真,跟我们聊天过程中也没有架子。之后我们一起吃饭,他和我聊一些他的发明和理论研究。 我给他发微信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复,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喜欢的事情上这种执着的精神,他从高中开始对生物非常感兴趣,之后大学到博士阶段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深读:哈佛选中中国学生做毕业演讲,你怎么看? 吴俊东:何江作为“第一人”这件事,确实觉得很为中国学生长志气。但是其实在哈佛还有很多厉害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都做出很多杰出的成就。只是可能并不是很容易获得媒体的报道或者公众的感知。何江作为这样一个代表,会让大家慢慢意识到,在海外,中国留学生的话语权比重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明显。 深读:有网友质疑“等了三百多年才有第一人”是否受到区别对待? 吴俊东: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一概而论,很多情况的产生可能取决于不同的学科,还有一些其他不同属性。比如理工科相对来说,基本上竞争就比较公平。因为大家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少。但像人文学科可能有一些语言上障碍。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中国学生在竞争时可能有些劣势。 亚裔学生确实有时候没有办法特别融入环境,但是哈佛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学校,现在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亚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提高。 深读:你觉得何江被选中的原因是什么? 吴俊东:假如我是评审,我选他的原因很可能包括,他确实在生物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 此外,哈佛特别注重多元化,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的毕业典礼演讲有何江这样的亚裔学生,也有非洲的学生代表。哈佛的整个人文情怀和社会情怀,决定了它在选择上会比较注重这种有特殊人生经历的学生。 深读:何江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吴俊东:对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随时都在笑。这种乐观的心态,应该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在为人处事当中他也很随和,之前采访的时候,他一见扛着厚重机器的摄影师就非常关心,我觉得他的为人处世有种天生的随和感。 相关报道:视频集锦-伊布卡神哑火 巴黎0-2摩纳哥主场首败 相关报道:南京虐童案男童:若养母不要自己 就死在南京 相关报道:水利部长:今年南北方都可能有较大洪涝灾害 相关报道:慈溪办入职银行流水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